羅伯特-彼得-蓋爾(Robert Peter Gale):生于1945年,醫生。骨髄移植和白血病治療方面的世界級權威。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客座教授(血液學)。曾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學習醫學,后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微生物學及免疫學博士學位。以核和輻射事故為中心,在世界各地從事醫療援助活動30余年。著有800余篇論文,22本醫學相關書籍。其中,《切爾諾貝利》(合著)等已經被翻譯成日文。
對于核輻射,必須要冷靜地防止被輻射——不論是切爾諾貝利、東海村核臨界事故,還是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參與受照人員救助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彼得-蓋爾這樣說道。蓋爾指出,“在日本,人們對于放射性污染的警惕心理存在誤區”。不久前,蓋爾為出版《送給希望冷靜對待核輻射的人們》(早川書房)一書來到福島,就撰寫該書的理由接受了記者采訪。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后,全球對于放射性污染的擔憂就從未停止。蓋爾先生在事故發生后立即趕往當地參與救援工作,還在外國記者俱樂部舉辦了發布會。2013年,您出版了《送給希望冷靜對待核輻射的人們》一書,請問您是核電贊成派嗎?
蓋爾:不是這樣的。我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大約1周后來到災區,之后斷斷續續地開展了2年多救災活動。我不僅親眼目睹了日本各地便利店和超市瓶裝水脫銷的景象,還與災區的普通人以及孕婦進行了交流。我發現,出于對放射性污染的恐懼,政府和百姓之間出現了不符合實際災情的反應。
——您是說反應不合理?
蓋爾:先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完全相反的兩種反應。
首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暴露在輻射中,只是輻射的強度不同而已。富士山附近居民承受的輻射要比東京居民多30%,有時差距甚至高達200倍。但這不代表住在輻射多的地方就會比住在東京容易患上癌癥。我也不建議富士山附近的居民搬到東京去住。只要在一定的范圍內,人體可以適應不同的輻射量。
我在美國的機場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人不喜歡機場安保檢查時的掃描。其實,與掃描時的輻射相比,飛機上的輻射量要大得多。但不知為什么,人們卻不懼怕飛機上的輻射。首先,我希望大家能認識到這種前后不一的做法。
——您在書中指出,人們要正確理解毫西弗(mSv)、微希弗(μSv)的含義。
養成按統一標準思考的習慣
蓋爾:希望人們養成采用相同的標準,例如毫西弗來看待輻射的習慣。在東京居住1年,包括建筑物、飲食、計算機在內,總輻射量是3毫西弗。如果活到70歲,總輻射量為210毫西弗。而1次CT掃描的輻射量就達到了10毫西弗,差不多等于在東京居住3年。也就是說,人們不應該對某些個別事情做出反應,而是應該相互比較思考。
——也有人說人工輻射是有害的。
蓋爾:輻射有很多其實是無害的。人工輻射中,手機、微波爐、電視機和收音機釋放的輻射就無害,因為這些輻射不夠強。至少就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這些輻射對人類無害。雖然有人說手機會誘發腦癌,但可以說這不是事實。
放眼全世界,當然也包括日本,這20多年來,有眾多的人在使用手機,但腦癌的發病率并沒有增加。我不知道如此低能量的輻射要怎樣才能誘發腦癌。另一方面,能量大的一些輻射則危害巨大,即使輻射劑量非常低,也必須減少被輻射。
——最重要的是輻射量的大小?
關鍵在于是否離子化
蓋爾:在人體中,數量龐大的原子和分子在不停地發生化學反應。判斷輻射危害時,重要的是看輻射是否強到能使人體內的化學反應發生變化,從而損傷細胞內的組織。是否引發離子化(電離作用)是判斷的一個重點。因為離子化的發生有可能對人體造成生物學意義上的危害。微波和手機信號之類的輻射不能引發離子化,因此公認是無害的。這類人工輻射中,除了部分紫外線以外,其他基本沒有危害。
——什么是離子化?
蓋爾:離子化是指,原子核周圍電子層中的電子不斷地撞擊其他電子,使電子離開原子,形成帶電荷的粒子,也就是離子,改變原子結構的現象。就像臺球的兩顆球撞擊一樣,一個電子撞擊另一個電子,如果勢能足以將電子撞離軌道,就會發生離子化,誘發生物學意義上的危害。但是,只要能量沒有那么強,就沒有危害。
輻射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即便是現在坐在這里,你和我的身上也存在輻射,并且相互照射。因為人與人只要靠近,彼此的電子就會不斷碰撞。
問題在于,我們會覺得平時沒有輻射,輻射是突然出現的。其實所有物質都有輻射,問題是強度有多少。
——對于已經查明有放射性污染的魚和蔬菜,要如何應對?
蓋爾:商店里不會出現輻射危及生命的商品。在進入市場之前,輻射應該已經被清除。輻射危及人體的魚和肉不會進入市場。萬一市場上出現了遭到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大米,就算每天吃500g這樣的大米、連續吃一年,輻射量也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照射的輻射量。因進食某一種食物而積累到危及生命的輻射量是不可能的。順便一提,在地下深層開采的天然礦泉水等的輻射恐怕要高于自來水。總而言之,任何水都是有輻射的。
生物半衰期與物理半衰期的區別
——您在書中寫到了生物半衰期與物理半衰期的區別。
蓋爾:這兩個概念完全不同。以福島的污染地區為例。在這樣的地方,要非常留意物理半衰期。因為對于這些地區,有必要掌握強輻射會持續到何時。據說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需要10倍于物理半衰期的時間。
銫137的物理半衰期是30年。如果在地面擴散,要經過300年才會基本消失。這一過程的確非常漫長。這意味著人只要在那站著就會一直暴露在輻射中,一直不離開那里的話,就會一直被輻射300年。
這與食用含有銫等輻射的食品不是一個概念。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服用銫137后,只需70天左右即可排出體外。這比300年要短得多。物理半衰期雖然可能非常漫長,但重要的是,輻射不會永遠存留在體內。
當然,不是所有的放射性物質都能排出。鍶就會進到骨頭里,并且會滯留很長的時間。而銫排出的速度就非常快。
——您在福島碰到了嚴重的輻射案例了嗎?
蓋爾:情況并不嚴重。我說個最極端的情況。以受災最嚴重的城鎮之一——浪江町為例,假設一個孩子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時剛滿1歲,之后一生都居住在浪江町。再次強調一下,這只是假設。
普通人一生患癌癥的幾率是43%。那么,剛才假設的浪江町那個孩子患癌癥的幾率是多少呢?理論上來說,即使這個孩子終生吃浪江出產的食物、住在當地,患癌癥的幾率也只能從43%上升到44%。
——喝的也是當地受到污染的水吧。
蓋爾:即使如此,患癌癥的幾率也只會上升1%。但如此極端的情況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我希望大家明白,輻射誘發癌癥的風險是極低的。與終生住在災區的孩子相比,煙民患癌癥的風險要高得多。
當然,對于放射性污染必須相當慎重,有些地區也必須進行去污處理,一些特定食物目前還不能在市場流通。但就現實而言,福島事故發生后,輻射對于居民健康的直接影響少得驚人。
可憐的是那些被強制避難的人。他們無法回到家中,還失去了工作,在社會、心理以及經濟等許多方面都受到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其實更加嚴重。在福島,輻射可以說對居民健康沒有形成嚴重的危害。
——您的依據是什么呢?
蓋爾: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一致認為,福島核電站的輻射今后基本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我所說的對于健康的影響只是直接影響,不包括心理、經濟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大多是源于人們對輻射的誤解。
——您在本書中提到了“確認偏誤”。請問這是什么意思?
蓋爾:你有沒有汽車?在剛買了新車的時候,是不是突然覺得經常在街上碰到相同的車?明明與平時一樣,但在買車之后,突然就會有這樣的感覺。馬路上到處都是與自己一樣的車。當你尋找什么的時候,就會只看到什么。這就是“確認偏誤”。
專門尋找癌癥自然就容易發現
因此,當你想要找到癌癥患者的時候,會比不經意時碰到的癌癥患者更多,因為他們更容易進入你的視線。對于人類的這種心理傾向,也必須留意。
甲狀腺檢查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福島的人們主張兒童應該每兩年檢測一次甲狀腺。醫生通常不會檢查健康孩子的甲狀腺,但每隔兩年檢查一次的話,就會容易發現異常,但異常并不一定與輻射有關。我們應當要做的,是同樣檢查其他沒有受到輻射的對照組,認真加以比較。有傳言說福島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在增加,但這有可能是確認偏誤的結果。
——您的意思是,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可以對照的比較檢驗非常重要?
蓋爾:舉例來說,我們做判斷的基本依據之一,是對于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受害者的研究,投放原子彈的時候,有8.5萬人身處廣島和長崎。除此之外,當時廣島和長崎還有2.5萬居民不在當地。研究人員每隔兩年對這兩組人進行相同的檢查,調查了核爆導致的癌癥發生率。但結果顯示,核爆導致的癌癥只占到其中的10%,90%是普通的癌癥。在查出的1000例癌癥中,有90%與核爆無關。
——那您怎樣看待將放射性污染水排入大海?
蓋爾:把放射性污染水排入大海并不值得稱贊。但海水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輻射。長年以來,擁有核開發技術的許多國家都會把放射性廢棄物丟入大海。俄羅斯的老式核潛艇還沉入了北極的冰層之下。
依賴化石燃料的風險
當然,我并不是說向海洋排放高濃度放射性污染水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排放的污染水中的輻射的確在海水稀釋的作用下減弱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洋是保管輻射最安全的地方。在地面上,輻射的濃度不會降低。如果是在海里,輻射就會被稀釋,降低到最低限度。問題其實并不在于排污,而是東京電力公司和日本政府對待問題的態度讓日本國民對其不再信任。
在日本和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政府必須要表明對核的立場。但是,如果國民無法正確理解問題,民主就無法發揮功能。屢屢失敗引發的不信任其實是造成民眾過分懼怕輻射的一個誘因。
政府如果反對核電,二氧化碳排放就會激增,從而對地球溫暖化產生影響。溫暖化的加劇會導致大氣層變薄,使太陽釋放的輻射更多地照射到地面。這些都是緊密相關的因素。對于如此復雜的問題,國家有必要向民眾做出充分解釋,以防民眾一直陷在恐慌情緒中。
日本的反應堆多數已經老化,而且地理位置也不夠合理。但這應該不會馬上引發是否應該廢除核能的探討。日本的近鄰中國可以輕松地切斷石油和煤炭的供應,或許還能發動海軍包圍日本。日本一旦遭到外國軍隊包圍,自然會請求美軍支援。美軍說不定會被迫使用核武器。不只是這一種情況,中國及朝鮮也有可能使用核武器。依賴化石燃料有可能帶來遠大于使用核能的核風險……
蓋爾:美軍駐扎中東是為了石油,干涉伊拉克也是因為那里有石油。如果索馬里沒有石油,美國就不會向那里派兵。而干涉伊朗,則是因為該國有可能在開發核武器。因此,化石燃料的風險有時會大大超過核能。
——您怎樣看待替代能源?
蓋爾:我覺得替代能源有一定的意義,但日本的情況不好說。對于大部分國家,替代能源頂多占到整體的20%。而且,替代能源在技術上不可靠。風力發電看上去對環境非常溫和,但是,如果每天都有大量飛禽因撞擊風車而死亡,也談不上什么好事。
而光伏發電要使用大量的銅管用來運水。銅是深埋于地下的金屬,會向地面釋放自然輻射。這樣的話,與核能相比,來自太陽能的輻射量估計更大。水力發電也面臨著洪水、魚類滅絕等問題。
埃及的阿斯旺水壩延緩了尼羅河的流速,發揮出了防洪及供電的作用。但是,原本因為流速快而無法繁衍的蚊蟲也開始大量滋生,并帶來了以前沒有的細菌。
這種細菌名叫沙眼衣原體,引發了會導致失明的傳染病的蔓延。在建設阿斯旺水壩后,埃及出現了很多失明患者。也就是說,聽上去環保的水力發電付出了大量人員失明的代價。萬事萬物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單純。
新事物總會存在風險
——也就是說推行新事物伴隨著新的風險?
蓋爾:正因為這樣,才要考慮周全,明確冒怎樣的風險是在容許范圍之內。在日本,如果建大壩發展水力發電,一旦水壩在地震中損壞,估計會淹沒整座城市,奪走無數的生命。日本資源少,周邊也并非全是朋友。考慮到利益與風險的均衡,最應該考慮的風險是經濟損失。如果單純依賴石油,恐怕會讓日本經濟背負龐大的成本。
美國的情況與日本不同,美國國內擁有豐富的能源。德國以政治理由決定反對核電,目前是從法國進口電力。但諷刺的是,德國從法國進口的電力也來源于核電站。
每個國家必須根據整體風險與利益的均衡做出決策。對于能源問題,政治家要以20年~50年的時間為跨度制定計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只擔心國內的反應堆還不夠,還要關注他國反應堆的影響。中國今后估計會不斷建設核電站。一旦發生狀況,影響可能迅速波及全世界。這也是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學到的教訓。